殷宗俊教授在安徽省健康养殖江淮大讲堂合肥站的讲课
我们是畜牧业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畜牧业总产值现在占到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0%,但是这个比重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各国、美国等,他们的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超过60%,现在我们国家的平均水平在30%左右,农业要发展,畜牧业必须要跟上,畜牧业必须要发展。但是我们国家的形势,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模式决定着我们的畜牧业比重目前不可能太高,中国的农业人口太多,有70%,像美国3亿人,只有7%的农业人口;中国13亿人,70%是农业人口,这里面的差距太大。我们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达不到,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结合这次大讲堂的主题,选了这样一个题目与大家进行交流。看一下人均生猪出栏现状,中国2012年生猪出栏是6.67亿头,2013年是7.15亿头;安徽省2013年生猪出栏是2800万头,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周边的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等与我们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的人均生猪出栏与长三角地区的浙江、江苏相当,大概0.4头左右,全国的平均水平是0.5头,世界上每年生猪出栏大概在13亿到14亿左右,中国占到了7亿多,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也就是说世界上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人口吃掉了世界上二分之一的猪肉,而且每年的进口还多于出口,去年的动物进口就达到200万吨。
接下来就是生产力水平,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不管是畜牧业、农业,还是工业、科技等,效率都是不高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养殖业有两个主要的数据:第一个就是出栏率,我们的出栏率普遍较低,不管是养猪、养鸡,还是养牛,出栏率都很低,周期都很长,效率非常低;第二个就是生产工具的效率上,我们养猪的生产工具就是母猪,这个生产工具的效率要用一头母猪一年提供的商品猪来描述,全国平均水平是15头左右,安徽省的平均水平大概也是15头,达不到16头。再看看世界发达国家的母猪生产效率,如美国现在平均能超过25头,荷兰、丹麦都是养猪发达的国家,超过30头,英国有个“40头计划”,而且与我们国家不同,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人在养猪,他们很多都是种养结合的,一个农场几千亩土地,大概四五个人,养猪的同时,有的还养鸡、养羊,母猪的生产也都是靠母猪的自身护理,这种情况下,他们能达到高产、高效非常不易,这就取决于他们的设施化、机械化。而我们的生产效率非常低,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这种低效生产,与我国的品种改良、饲料、营养、生产安全、中国的疫病等都有关系。众所周知,猪场的效率要取决于猪有没有病。再者,就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竞争意识差,这是中国养猪的共性,中国的猪70%是农户散养的,这种分散的经营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环保、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死亡率等。
现在养猪业面临四大问题:风险、环保、食品安全、资源。
第一是风险。养殖业有两大风险,一个是市场波动的风险,市场的波动完全取决市场的供求,供求失衡就会引起波动;再者就是疫病的风险,中国的猪病比较复杂,与我们的养殖模式、养殖理念都是密切相关的。前不久,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检测报告,猪场60%的蓝耳病毒都是由于疫苗毒株引起的,这就是因为乱打疫苗的结果。
第二是环保。环保的压力也特别大,近年来,国家从中央到农业部,到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比如我们的水源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75%的淡水湖都是富营养化的,这种富营养化不仅与农业有关,还与工业的生产、中国整个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有关。中国的国情决定需要发展经济,但发展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特别是环境的破坏。比如2012年,据中国癌症肿瘤登记报告数据显示,每天有8550人确诊为癌症肿瘤患者,也就是每分钟6人确诊为癌症肿瘤患者。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中,癌症肿瘤患者数量增加四倍,男女不孕不育数量增加四五倍,这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是种养脱节的,在农业上面临着双重污染问题,种植业,中国的土地在不断地减少、耕地在不断缩小,粮食却是十连增,这与品种的改良、技术的革新离不开,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农药、化肥的保障,每年要用2500万吨农药、化肥,这些农药、化肥洒向中国的土地,对粮食、地下水源、饲料、环境都造成了污染。对于养殖业,很少有土地去消化它的代谢粪污,这些代谢粪污没有土地消化,也是一种污染。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养殖业、解决粪污问题,包括农业部门的、环保部门的,但是这些大纲性的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包括沼气的排放问题,沼液的不达标排放问题,仍然是污染。所以要解决农业面临的双重污染问题,只有一条,就是种养的结合。十二五以后主流的政策取向是谁污染谁治理,治理不了的就关门。这种模式就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场主,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养殖。现在国家提倡加快土地的流转,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实施新型的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因为毕竟中国的农业人口太多,如果全部实行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人口的后续问题很难解决,所以现在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是主流,也是一个趋势,就是实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施农业的种养结合的循环有机的生产模式。
第三是安全。这里的安全主要是指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是政府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食品安全完全取决于生产者、取决于生产过程,这些都是与人有关,与人的理念有关。但是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劳动者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者能不能赚钱完全取决于自己,没有任何保障;而发达国家的农场主有稳定的利益来源,农场主的劳动成果都有行业登记组织进行登记,年底时,政府会一次性给予相应的补贴,这就是稳定的生产保障,农场主只要做好生产,不让土地闲置,总会有利润。中国没有这样的保障机制,因为中国人口太多,政府也做不了,所以在中国,赚不赚钱完全靠自己,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趋向于追逐利益,都希望自己的猪长得快一点,猪的产仔量高一点,奶牛的产奶量高一点,鸡的产蛋量多一点等,都希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增加效益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产品安全问题。所以说食品安全问题光喊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政府对劳动者的利益保障,没有保障就谈食品安全,基本上就是空谈,所以食品安全问题是政府比较头疼,也是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四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第一是土地资源,土地难拿,特别是做养殖业,比如在合肥地区,包括肥东、肥西、长丰等地,现在要拿一块养殖用地很难;第二是人力资源,我们现在做养殖的都知道,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场子,现在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由于整个农业的比较效益太差,环境也不是太好,从而导致一些专业的技术人才很难投入到生产一线,从而导致整个产业技术人才短缺,比如一些大学生宁愿去跑营销,也不愿意当生产者。这是整个养猪业所面临的四大问题。
现代养猪业发展的正面??有六个方面:优质、高效、安全、环保、产业化、合作经营。我们知道,整个产业链,不管是家禽,还是生猪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利润源,以生猪为例,猪场在行情好的时候有利润,它的上游饲料厂家、种猪企业、猪场、动保企业、疫苗企业、兽药企业等,都有利润,产业链的下游,包括猪贩、运输、屠宰企业、销售企业等都有利润,没有哪个环节没有利润。但是有利一定伴随着风险,我认为风险在养殖企业,养殖业有两个风险:市场的波动和疫病的风险,都由养殖企业承担。也就是说有钱大家一起赚,但是风险由养殖企业独自承担,这就是目前整个生猪产业利益、风险的情况。所以对于一个大型的企业来说,它的产业链是相对健全的,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它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它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有影响力。但是这种产业链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所以国家提出了产业合作政策,相当于合作社,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合作社有100多万家,但是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合作,是生产企业的联合,这种合作社的唯一优势就是对外谈判的砝码会加大。从国家层面来说,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合作是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间的合作,这是主流的思想,这样的合作社不仅有养殖企业,上游还有疫苗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企业、种猪企业、饲料生产企业;下游有屠宰加工企业等。这是产业链的合作,叫产业合作社,只有这样才能影响产业链,利益在合作社体内进行重新分配,这是国家所提倡的,但是现在很少,据我们考察的,湖南有一家正在做,但是还不完善,湖北也有一家在做,也是不完善。都是由龙头企业在做,包括饲料厂家、种猪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实体企业一定要联合起来。饲料到猪场,猪到屠宰场,最后饲料厂家和屠宰场结账即可,与猪场无关,这样养猪的效益都会提高。
这是2010年国家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就是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周期是五年,到2015年。提出这个意见就是针对我们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饲养模式问题,提升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环保问题,提高效益问题。这就是指导思想,要农牧结合、适度规模。到2015年创立的目标,规模养殖的比重增加10到15个百分点,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10%,不仅要有规模,同时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是农业部的提出的加快推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已经过去四年,很多的场都是标准化养殖小区的示范场场,包括我们周总的场,有部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安徽省的皖北地区是生猪主产区,江淮之间主要是做一些高端的种养,长江以南地区包括特色品牌区、资源保护区、规模养殖区,强化规模养殖,推动技术的升级,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档次。标准化的体系包括猪舍的标准化、设施的标准化、饲料、环境等,另外还有一些新技术要求等。
保准化示范场创建的基本条件包括场址、资质、生产规模要达到标准,养殖设施要齐全。
场址的选择要合理,要远离居民区、远离主干道,有利于生物安全。中国的猪病很复杂,一旦猪场发生烈性的传染病以后,基本上很难解决。而且中国发生死亡的猪病,基本都是混合型的感染,不仅是一种病毒,而是几种病毒或病菌,从而导致死亡,这是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功能不断下降、抵抗力不断降低,从而导致免疫器官衰竭,就像人类感染艾滋病一样,容易感冒、发烧、腹泻,而且也是没有成熟性的疫苗,疫苗也不是万能的,疫苗也许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根除,而且对其他猪不一定有效,所以打疫苗要科学、要慎重,不要乱打,乱打后猪场内的毒株会很多,最后打任何疫苗都不行了。所以对猪场来说,不仅饲料要统一,疫苗更要统一,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猪群基本状况,这个非常关键,否则,猪就很难养好。因此,环境很重要。
占地面积要够大,一定要分区,生产区是生产区,生活区是生活区,混在一起就像把猪场建在村子里一样,一些猪场老板、员工随意进出猪场,既不换衣、也不消毒,这样的猪场等到疫病流行时,一定会出现问题,即使打疫苗也是防不住的。饲养人员一定要固定,不能随进随出。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一定要分开,这是基本的要求。还有隔离区,对于一个猪场来说,隔离区至关重要,在疫病爆发的时候,最有效的就是要把健康的猪与病猪分开、隔离;如果没有隔离区,把病猪与健康的猪放在一块,又舍不得将病猪宰杀、淘汰,这样健康的猪也会出现问题,它的功能、抵抗力都会不断地降低。所以发生疫情时,要将病猪隔离,全场进行消毒,猪病爆发时打疫苗已经迟了,平均爆发的时间在10天左右,该发病的就会发病、死亡,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没有发病,就不会死亡,说明它已经产生抗体,那么在这段时间内要将病猪隔离。另外,包括引种的隔离,从外面引进猪苗,不能够不检测、不做防疫,直接放在生产区,有些猪或许在别的场里很健康,但是打的疫苗有差异,所以不管是抓猪苗、引后备种猪,都要隔离饲养,一方面观察它的健康程度,另一方面调整疫苗方案,让它的苗与猪场的苗配套,不配套可能会出现交叉感染问题。
养殖档案的内容包括用药、保健品、防疫等,种猪繁殖记录卡、种猪的健康卡等。
生产的规模。对于标准化示范场,部级的标准化示范场的基本要求年产母猪300头以上,年出栏量?猪在5000头以上,基本的设施要有,验收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对产房的数量要求,其他要求不是太多,但从高效养殖的角度来说,通过设施养殖是一个趋势,不能光靠人去养猪,如美国一个20000头的猪场,两个人。为什么两个人可以解决?一方面是他的社会化??服务非常健全,另一方面就是他们是设施化养猪。在国外,不管是多大的猪场,都是自动化的料线,喂料、饮水都是自动的,一般半个月撤一次粪,都是专业化的组织带着粪车等设施将粪抽出来,抽出来以后说明放到哪里,他们就会送到指定的位置,所以他们不需要人。这些都是靠机械化,包括通?、保温、降温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的非常的多。
标准化的生物安全体系。猪病很复杂,但是猪病的来源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请进来的,一个是养起来的。只有这两个途径,而且这两个途径都与人有关。所以猪场发病、猪死亡,与猪无关,与人有关。请进来的途径非常多,前面已经说过,第二个就是养起来,不仅是猪,任何动物都需要一个干净的、通风的、光照良好的优美的舒适的环境,如果猪场脏乱、潮湿、阴暗,是养不好猪的。所以要把猪养好,要给猪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首要的,只有善待猪,猪才会给你一个良好的回报、高效的回报。如果你不管猪,整天脏兮兮的,环境非常差,猪的抵抗力在不断降低,与环境好的猪吃相同的饲料,做相同的疫苗,但是他们的健康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善待猪,它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因此,猪场发病与否,与人有关,与猪场老板管理的理念有关,与技术有关。猪的健康是养出来的,不是靠打针、用药来的。所以猪病的来源就这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把握、去做好,要养防结合,而养更重要。所以打疫苗也不是万能的,还是要靠养。而中国的疫苗,就人用疫苗的生产要比美国滞后60年,例如我们看到的西药、国外的疫苗,他们在国外的保护期限是25年,进行专利保护,保护期以后,才会将其方案、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转化,进行开放,虽然我们落后20年、30年没关系,但是很多情况下,这种技术进入中国以后会出现问题,就是企业的逐利行为,企业很难提高技术含量,就只能去降低成本,这样才能赚钱。再加上政府采购,都是最低价中标,从而保护弱小的落后的生产力,如果成本低,价格也就低,那么政府在采购的时候就会拉你一把,但是它的质量能不能保证,都不知道,这个不像人类疫苗,人类疫苗出现了问题会立即曝光,而猪就不存在,几头猪打死了没人知道。
标准化的饲养工艺。饲养工艺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化猪场,饲养工艺一定要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猪舍设备投入成本的利润效益,但是现在,在很多的猪场,看不到饲养工艺,非常混乱,包括一些设备的配备等。
第五就是种猪的品质。对种猪的品质和生产性能都是有要求的,一个种猪来源根据省级以上发病的种猪场,它的种猪的来源必须有这样的要求,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18头以上,这是要求但是很少有能够做到的,母猪的配种受孕率80%以上,170斤以内体重达到
母猪全阶段饲养以及技术。如果在一个猪场看到母猪不管在什么阶段,都是一种饲料,一种喂养量,从头到尾都是这样,你肯定认为这个母猪一定有问题,要么母猪喂肥胖了,要么母猪喂得繁殖率很低、死胎数很高,不同的生理阶段,母猪对营养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妊娠阶段,人为地把妊娠期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在不同的时期对营养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它的生理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喂母猪的过程中,在维护生产工具的饲养过程中,一定要慎重,所以母猪的饲养非常关键,它直接决定养猪场的效率。母猪我们实施的是全阶段的三增三减的思维策略,80天以后胎儿体重快速的增加,这与80天以前的饲养量完全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就是配种,配种技术也是直接影响猪场的生产效率的,配种时间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因为一头母猪在一个发情期里面,它排除的卵子大概在25枚到30枚,不同品种有差异,这些卵子不是一下就出来的,它成熟一个排除一个,有一个周期,有一个跨度,在这个跨度中有一个排卵的高峰期,配种要在排卵高峰期来临之前,配种太早不行,太早的话,公猪的精子存活率是18个小时,人工授精大概在13个小时左右,不会超过15个小时,那么输精早了,后面排出的卵子就没有授精的机会了,精子已经失活了;配种晚了一样,卵子排出也有存活时间,大概12个小时,超过时间就会失去授精能力。一次发情不可能所有的卵子都能授精、都能着床,要想增加,就要把握好配种的时间,再者,就是采用重配、复配,最好间隔8-12个小时,重新再配一次,从而提高受胎率、提高产仔数。
母猪的胎盘结构很重要,母猪的头胎要善于淘汰,主动淘汰,如果舍不得淘汰一头猪,你的猪是养不好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母猪正常情况下,它的年淘汰率不能低于25%到30%,在正常淘汰的同时,要主动淘汰,对于一些不健康的,带毒的,有遗传缺陷的,或后代中有遗传缺陷的,一定要主动淘汰、敢于淘汰,要优化生产工具,让生产工具效率最高,让你的镰刀最快,只有这样,收麦子的效率才最高;如果镰刀是钝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生产工具至关重要,一定要保证生产工具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