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
畜牧发展,良种为先。今年以来,我省多措并举加强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提升畜禽种质资源优势,确保不受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影响,深入推进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与财政补助挂钩的协议保种制度,由省级、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和保种主体签订三方合作保护协议,明确保护职责。今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强化管理,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与省级保种主体重新签订保护协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至今,已安排资金1216万元用于保种场建设。
坚持保种+防疫“两条腿”走路,多途径保护种质资源。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地方猪省级种质资源活体基因库,并对各地自行建设的活体保种备份场给予80万元资金补助,至今已建成淳安花猪、岔路黑猪等4个品种的备份场。组织开展遗传物质采集冷冻保存工作,累计采集9.3万剂精液和1221管体细胞,实现品种和家系全覆盖。组织实施生猪产业全链条严管“百场引领、千场提升”行动,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提升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加强科研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品种资源优势。省农业农村厅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密切合作,成功完成嵊县花猪冻精复苏繁育,10头受孕母猪顺利生产31头“冻精猪”。省农科院利用基因资源研发的“金乌猪”,肉质风味可与金华两头乌猪媲美,获得市场好评。加快金华猪Ⅲ系公猪体细胞克隆繁育,预计年内即可分娩“克隆猪”。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图片新闻